歷代古瓷器作為手法與鑒定知識
歷代古瓷器作為手法與鑒定知識
隨着瓷器收藏的升溫和藏家“只進不出”的收藏風格,使得目前古玩市場上仿品充斥。仿製文物自古就有,歷史上出現過四次作偽高潮。第一次是在宋代,以仿造商、周青銅器為主;第二次是清乾隆時期,主要是名人字畫造偽、作假,連乾隆皇帝也難辨真假,當時許多書畫贗品上都有乾隆的題跋;第三次是晚清到民國時期,大量複製、仿造了中國各個歷史時期的各種文物,無所不造、無所不仿;第四次高潮是改革開放後,隨着收藏熱的興起,各種仿古工藝廠多如牛毛,作偽手段更為高超,造假者之間達成了某種默契,分工合作,市場逐步專業化。
目前的仿古瓷與民國時期仿古瓷的大量出現十分相似。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後,為皇室專門燒制瓷器的御窯廠停辦,全國成立了不少瓷業公司,此時為了維持中國瓷業在國內外市場的需要,湧現了大量仿古瓷。上至六朝青瓷,下至唐、五代、宋的名窯名品以及明清御窯典型器幾乎無不仿製,而且惟妙惟肖。時至今日,大量的民國仿品仍然混跡市場,甚至不少還流往海外,當然其中的精品也不乏藝術價值。當今的仿古瓷同樣也是魚龍混雜、良莠難辯。
與瓷器收藏熱同步的是有關瓷器辨識的書籍浩瀚無垠,各述己見,甚至也頗多爭論,但相同的是,這些書籍一般都從瓷器的胎、釉、形、畫等多種角度進行辨識。一個瓷器收藏愛好者要從外行變成內行,毫無疑問需從全方位掌握對瓷器進行辨識的方法,但從筆者了解的情況看,不少收藏者把玩多年,卻仍不得辨識瓷器的要領,又沾沾自喜於自己玩了多年早已是行家裡手。與此同時,筆者發現一些有着良好美術基礎,甚至是專業畫家對瓷器一“上手”就很快入門,成為真正的行家,其人門的訣竅就是瓷畫。這就印證了瓷器古玩界的一個規律,瓷器辨識往往是“突破一點,再及其餘”,內行是用自己最強項的技能“看進去”的。
我認為,如果瓷器收藏愛好者能增長一些美術基礎知識,不妨從瓷畫入手辨識明清、民國瓷器,也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從瓷畫辯瓷器有很多特徵可以入手,但歸結起來就是兩個方面一一“形與色”。形就是瓷畫的造型,其最突出的造型手段就是線條;而色就是色彩,包括青花的墨分五色。這就要求鑒賞者不僅要有一些最基本的造型和色彩方面的美術知識,而且要較熟練的掌握各個時代瓷畫形與色的一些基本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