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漢古錢幣鑒定的基本依據
鑒定錢幣的基本依據是古錢的時代特徵和個別特徵,各個時代的古錢,都有自己的特徵。
先秦時期貨幣主要有三大體系,即:布幣、刀市和環錢,有些空首布特別粗大,身長連首有五寸,身寬三寸以上的,而且納柄的空心一直通到布身的腹部,肩圓底平,兩面都沒有文字,同農具的鏟最接近。這種古布不會是西周以後的東西。
戰國時期布幣在形制上,發生了變革,由空首變為平首,由大變小;布幣的澆口在首端,澆口邊緣因有澆鑄時擠出范外的多銅,呈自然狀態,偽造者卻將偽幣澆口打磨而暴露其幣之偽造。
大部分的刀幣、布幣無論在形制方面或文字方面,都是自由奔放。當時鑄錢是用泥范,每范只鑄一次,所以就是同一地方的錢幣,上面的文宇沒有兩枚是同樣的。這種錢幣上的文字書法流暢,其筆劃是一刀而成,絕不改動,偽造者偽造這些錢幣時字劃都顯獃滯,全沒有戰國錢幣文字的特點。
莽錢
西漢的銅錢有八種:漢初半兩,身小肉厚,文字極不規則,有時甚至高挺;八珠半兩比校大樣而肉薄,文字也扁平;三銖錢只用了四、五年,數量不多;五珠錢種類多。目前所見偽品幾乎都是半兩、五銖中的特殊品。偽造者一般採用真幣改刻的辦法,也有用翻砂手段偽造的。
莽錢中金錯刀製作精美,大泉幣直徑一寸二分,重二十珠。契刀和錯刀幣都是兩寸長,錯刀有“一刀平五千”五個字。其中“一刀”是用黃金錯成的,所以稱為金錯刀,當時帀上錢文是垂針纂為主,文字的書法也臻上乘,偽品有的粗糙,有的雖精細,但文字缺乏生動感,顯得呆板,細辨終能識別。
魏晉時錢幣種類多,但偽品也多。這時錢幣以銅錢為主,鐵錢也曾普遍通行。出現了國號錢、年號錢及吉語錢,如“豐貨”錢,該錢徑約三厘米,纂書,為後趙石勒所造。“漢興’’有兩種,上漢下興,隸書,稱為“直漢興”;另一種是右漢左興,條書,稱為“橫漢興”廣橫漢興”少見。“漢興”、“永光、“景和”的直徑在1. 5厘米至1. 7厘米之間,‘涼造新泉”、“天清豐樂”的直徑在2. 0至2. 2厘米,“太夏真興”的直徑在2. 2至2.3厘米之間,與此不符者,基本上是偽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