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漢古玉鑒定學習(完整版)
戰漢古玉鑒定學習(完整版)
本文根據戰漢時期古玉的材質、工藝、質地、沁色、皮灰等特徵,整理編輯一篇較為完整的古玉鑒定方法,供各位藏有參考: 戰漢古玉鑒定之材質篇 古玉器所選用的材質豐富,顏色豐富,凡珍稀玉材均有涉及,現歸納幾類作參考:白玉的質地1.三代白:指的是戰國以前出現的一種優質白玉品種。其特徵是玉色雪白潔凈、組織細密堅實,然而視之粉軟。以商前期、殷商與西周三代最多,故稱“三代白”。春秋後已絕跡,不再出產,因此於今流傳的極少。
2.秋葵白:“秋葵”是指玉色多白中映黃,似秋葵色。“秋葵白”是白玉中質地卓越的品種之一,其特徵為玉質潤澤柔細、純凈明潔、質地飽滿,視之似軟膩可掐。“秋葵白”的質地多出現於戰國以前,昔人又雲“千年白玉化秋葵”,其稀有性可見一斑。
3.老漢白:質地特徵為玉種不透而乳白,玉質細膩順手,且玉肉組織多呈細粒狀結構,以西漢為多,漢代以後幾為絕跡,其質地與今天所謂的“漢白玉”的材質大不相同。
4.化雪白: 玉肉中,視之如春雪初融的形狀,雪片或巨或細,間有冰裂紋,極為細潤。
5.秋水白:玉色為白中帶淡青色,“似白非白、似青非青”,屬青白玉種。其色恰如秋天塘水之色,故謂“秋水白”,屬和田玉早期出產的玉種之一。
黃玉的質地 1.三代黃:指戰國以前出現的一種優良黃玉品種。其特徵為玉色艷黃潤透、玉理堅實、玉表硬澤。
2.秋葵黃:鮮青黃色,視之軟膩,狀似可掐,為黃玉中的上品。
3.葡萄肉:“秋葵黃”中的特等品種之一。深綠潤黃,屬深色,似綠葡萄去皮見肉之潤汁狀,乃萬中難取其一者。
青玉的質地 1.三代青:又名“周青”、“蟹殼青”。“周青”名稱的由來,是因為此類玉種於周朝以後極為絕跡,其盛產其乃在文化期至西周,故言“三代青”。“周青”的顏色深青帶黃,照光而黃色越顯,且玉肉中常夾雜黑點,名“跳騷斑”。
2.老漢青:出現在東周至漢代,其質地不透,色深沉而青藍,亦潤澤,是玩賞中特殊的青玉品類,極為少見。
3.海青:似滄海之藍青色,又名“滄海青”。碧玉的質地 碧玉主要產於瑪納斯河一帶,和田附件較少出產。碧玉的名稱很美,但其呈色很少有青翠碧綠的佳品,通常以菜綠色到暗綠色為多見,玉色雜駁不純,綠色中大量夾雜有黑色雜質。由於碧玉往往呈色晦暗,故身價不高。偶爾也可見到色澤清澈亮麗、青綠可愛的碧玉珍品,其中黑色雜質亦很少,成為碧玉中難得見到的佳品。
戰漢古玉鑒定之接刀篇 大部分古玉鑒定類書籍以及學術論文對於漢代玉器的工藝只是給了粗略的介紹,寥寥幾筆一帶而過,從未對某一項工藝給過具體的學術註解。這讓觀者往往是一頭霧水,不知所云。小禪此篇文章對漢代玉器中最為典型的一種工藝“接刀工藝”做些粗略解釋,以饗讀者。何為接刀工藝?所謂接刀工藝簡單概括就是:古玉表面的長陰刻線都是由一段段短陰刻線連接而成,若斷若續,這是由坨具旋轉輕起輕落形成的,一般稱之為“接刀工藝”或者“跳刀工藝”。再簡單些說,就是古玉表面用肉眼可以觀察到的長陰刻線(這裡所講的“長”陰刻線是相對來說的,有時候很短的一條陰刻線也是由接刀工藝刻出的,這時候的“短陰刻線”相對於製作其的“更短的陰刻線”也是長的。)在放大鏡下都是由若干條短線銜接而成的,這種由“短線”接成“長線”的工藝可簡單稱為“接刀工藝”。接刀工藝往往在弧線的“拐點處”,以及“成圓處”最為明顯。接刀工藝是由古代不發達的生產力所決定的,其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徵,是古玉鑒定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接刀工藝的總體特徵。接刀工藝的總體特徵為:宏觀上,刀法柔細,形若遊絲。微觀上,剛勁挺拔、粗獷有力、刀刀見鋒(所謂“刀刀見鋒”是說在每一刀的收尾處的刀鋒鋒利,是呈現“V”字形收尾,而非現代工具所表現的“U”字形收尾。)實物標本講解
遊絲細線(遊絲描)的總體特徵遊絲細線,或稱遊絲描。這是一種在戰國、兩漢時十分流行的纖細紋線,是玉工用手刻出的陰刻紋線,用以裝飾玉器,很有特色。這種陰刻線蜿蜒伸展,靈活自如,卻又似斷似續,一氣呵成,刻出的紋飾生動傳神,成就極高。在高倍放大鏡下可以清楚看到古代玉工的施力習慣、下刀的輕重和接續的痕迹。古玩界素來把遊絲細線看做戰國、兩漢玉器特有的重要斷代標誌。後世玉工或者找不到大手筆,或者因昆吾刀失傳,漢代以後,遊絲細線已很少見到。古人認為,如果不是用昆吾刀,要用手工在堅硬無比的玉器上直接刻劃紋飾是無法想象的。
關於古玉陰刻線總體特徵的一些補充說明接刀工藝以及其工藝特徵是鑒別高古玉的一個基本的方法,但這種方法並不具有普遍性與唯一性,古玉年代的鑒別是一項系統工程,要綜合多方面的因素,不能以一概全。古玉器的各種工藝痕迹都是通過標本歸納總結出來的規律,這些所謂的規律都是後人按照自己的主觀判斷強加給古玉的,並不具有普遍性,而且古代對古玉的工藝特徵也沒有“過於標準化”的規定,因為工都是人琢出來的,人的主觀性因素很強,心情比較平靜的時候雕刻的工就規整穩健,心情稍有波動體現在工藝上就或多或少的有稍許瑕疵,同樣一件紋飾的玉器如果放寬時間要求比如一年就比“趕時間”的情況下琢出來的紋飾要精緻很多,“趕時間”出來的玉器必然會有一些瑕疵,但是後人對古玉的鑒定不能總是專註於這些“瑕疵”,揪住“瑕疵”的尾巴不放,僅僅以一點的“不對”就否定整件玉器(種種“瑕疵”種種“不對”是因為自己的知識匱乏“想當然”出來的主觀偏見罷了),這樣的鑒定那只能說是管中窺豹了。以古玉的陰刻線來說,不同時期的陰刻線有不同的特點,即使是同一時期的陰刻線也各有不同,可以說並不是所有的陰刻線都是有“接刀工”構成,實際的情況是有些古玉的陰刻線很流暢,甚至是一氣呵成,完整的一條線,並不斷斷續續,接接連連。
老坨工是一種慢工,坨都是人力驅動,轉速很慢,所以碾出來的陰刻線相對於新鉈也就是現代的電動鉈來說是規整的,其中一點即為陰刻線邊緣的蹦茬很少,注意,這裡說的是“很少”但並不是“沒有”。再強調一點,有些精工的古玉代表那個時代最先進生產力的古玉碾琢確實精美,陰刻線邊緣無任何肉眼可見蹦茬兒,但這僅僅是眾多古玉中的一類罷了,只是一個豹斑,古玉的鑒定是要找尋鑒別整個時期的古玉,不能僅僅認識此豹斑而不認識整隻豹子。
古時候各個朝代雕刻的玉器基本上都有自己的特色,所謂特色便是所說的”時代特徵“,這些特徵顯示了各個朝代自己的審美標準,其中有一個朝代就比較特殊,那就是秦朝,秦代玉器很有自己的特色,是一種獨特的審美形式,姑且可用”撕裂感“來形容與表述。他們的玉器比如玉器的拉絲工藝,必然要表達的像鋸子鋸出來的感覺一樣,玉器陰刻線部分則必以邊緣滿是蹦茬為美。這種玉器的審美表達了秦朝大一統的氣魄,崇尚武力的暴力美學表現在玉器上自由自己的一番特色。如果薄學的豹斑們見到秦代玉器一定嗚呼哀哉,這麼多蹦茬!機器工!仿品矣!豈不可笑?
關於古玉陰刻線的底部有個很有名的說法即“V”形底與“U”形底。所謂的“V”形底就是說真品古玉的陰刻線底部就像字母"V”的最底端一樣是尖形的,這種尖形的陰刻線底部是由老砣決定的。而仿品古玉的陰刻線底部一般認為像字母“U"的最底端一樣是弧形的,或者是平的,這種弧形或平的底部是由電動鉈決定的。這種陰刻線“V”字底鑒別古玉真偽的方法在大部分的古玉中是成立的,然而也有特例,有些古玉標本上陰刻線的線條確是十足的“U”形底(見標本)。因此可以說任何一種古玉鑒定方法都是有局限性的,古玉的鑒定,年代的鑒定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存在“一招鮮”,不能以局部而否定整體,管中窺豹在古玉鑒定上不可為。戰漢古玉鑒定之沁色篇 如果玉器久埋地下,受地土等侵蝕,部分透閃石分子發生蛻變,使其空隙增大,到一定程度,外界的顯色雜質可以隨地下水漸漸滲入玉質內部,於是出現了沁色。其中一類顯色因子便是過渡金屬離子。這些金屬離子本身就有顏色。Fe3+呈紅色,Fe2+呈青綠色,Cu2+為藍色等等。其中土壤中含量最高的為Fe3+離子,少量的Fe3+離子滲入玉質內部時呈黃色,隨Fe3+離子含量的增加,其顏色由黃轉橙,最終可成為艷麗的紅色,俗稱鐵鏽紅。
古玩界歷來把黑的沁色稱為水銀沁,然而黑的沁色與水銀毫無瓜葛,主要是由有機質或過渡金屬離子(如Fe3+ Fe2+)產生的黑色。通常把那種周身濃黑、密不透光的沁色稱為黑漆古,也叫老廣東(見圖2-2-4 標本漢代黑漆古玉辟邪)。古玉中雖有沁色濃黑的樣品可以見到,其邊緣部位多少可以透些光,真正一點光線不透者十分罕見(見圖2-2-5AB 標本漢代黑漆古玉辟邪)。
有一種很少見到的紅沁色,其呈色鮮艷亮麗,顏色恰如熟透的櫻桃一般,是紅沁色中最美的一種,十分珍貴,古人稱其為硃砂沁。(見圖2-2-6 標本漢代雙龍玉佩)硃砂沁通常只在較小的區域內出現,不曾見到大片(或大範圍)的硃砂沁存在,對其顯色原因尚不清楚。有機質形成的紅色不可能如此嬌艷,三價鐵離子同樣不會如此美妙。姑且按古人的稱呼,稱其為硃砂沁。
古玉沁色的礦物學解釋 我們裸眼能看到的玉器土蝕沁斑,它是比周圍玉質泛黃的、受到一定土蝕後失透的塊狀沁斑。
如果用偏光下觀察時,泛黃土蝕沁斑的四周,會有好玉質一樣的折光現象。
然而偽沁都是採取化學的方法處理,沁斑的四周因強酸強鹼的作用,必然使一些晶體結構產生破壞,留下空隙,空隙會改變光的折射效果,所以在偏光的折射下,人工沁斑是無法出現正常玉質的折光現象。認識了這個道理,我們對一些土蝕沁斑就有了理性的認識,而再不被以往的諸如“色黃如土”等等形而上的描述所困惑了。一件老玉器不管怎麼新,都有一定的老氣存在。所謂老氣沁色開門就是沁色有沁門、而且還有玉質光澤沉着不浮、沁染有講究的意思。比如一件真品既有飯糝也有沁色的時候,一定是互不染雜。而人工染色沁,這兩者則是不可能同時出現在一起的。
看沁辨古玉,是個非常好的方法,可如果唯沁而論新老,而不究其肌理,就容易導致研究誤入歧途。因為古玉的沁色多變,一件玉器在同樣的埋藏條件下,斷為兩截,斷合面的兩側,一段有沁而另一段卻絲毫沒有沁色,這種現象和晶體解理的交角有關。
原始狀態下的晶體晶面一般不太平整,一經受外力產生解理後,這樣的晶面就消失了,產生了所謂的具有光滑面的晶體解理。解理也就是晶體內部在連接力弱的地方,受外力作用(如敲打、擠壓等)出現了斷口。解理面呈完全性或不完全性的光滑平面,透閃石的斷面,小角側的聚合解理面,容易形成纖維絲狀或錯綜細多片狀。而大的一側,則較易顯示為平整的光滑面。
玉的內部顯微結構特點直接影響到蝕變速度。具體地說,順着雜亂排列的透閃石針狀晶體,比沿着整齊排列的晶體更易於蝕變溶解,沿裂縫處和未拋光的表面蝕變更加迅速。如圖所示一段有沁而另一段卻絲毫沒有沁色的肌理,就是因為受外力作用後玉器斷口解理的交角接受沁色的速度不同所致。
楊伯達先生的《傳世古玉辨偽綜論》中有關偽沁的介紹“自然沁色或浮於玉表,或滲入肌理。其色深淺不等,自然生動,幾無定律可循。
而人工偽沁則不同,往往避硬就軟,滲入石性、瑕疵、綹璺等,其瑕疵綹璺處染色特重。‘非貴非瑕’處偽沁浮於表面”。還如“人工沁附着於器表,有的沿着綹裂向內滲透。附着在表面上的一層一般說比較薄,個別也有較厚的,像塗上漆膠片般,成片脫落後露出玉肌口。沁入綹夾縫的亦較厚”。
仿偽者仿效自然沁,總是以犧牲玉材晶體內部結構為代價,用有關化工原料通過一定的工藝手段而成的。然而自然沁色在裂隙處的晶體解理面是平滑的,所以在晶體解理斷口與裂紋處,往往不受沁。
在自然風化的作用下,原裂隙間的不參加晶格的吸附水,會隨時間的推移而部分損失,導致綹裂處的對光折射率產生變化。光的折射中和了裂隙處一些可能留存的自然沁色反映,所以裸眼觀察古玉有沁色的裂隙面,會形成一種明顯的色差效果。
滲入在礦物和礦物集合體中的水分子不會全部從礦物中退出。只有人工偽沁採用強酸強鹼高溫加壓的方法制沁,才會使這些吸附水全部消失。這樣,一旦裂隙的人工沁色積聚起來,而因缺少了水分子對光的漫射作用,所以人工沁染處色差效果是無法存在的。
更因為人工做沁會使作為結構單位的參加晶格存在於結晶里的水分子,在高溫的條件下,全部或部分地失去。隨着失水作用的發生,礦物的晶格也開始破壞,同時引起物理性質的變化。導致礦物內部構造的連結力降低,沁色出現死斑不活的現象。
戰漢古玉鑒定之包漿篇 玻璃光是指玉器表面存在的一種硬亮挺擴、光亮如鏡的亮光,並非實指該玉器的光澤與玻璃的光澤一般。(見圖1-4-1標本春秋捲雲紋玉璧)
圖1-4-1有玻璃光的玉器,琢工必定相當精美,其表面分外平整、光潔亮麗、反光明顯,與普通玉器的柔和光澤明顯不同。(見圖1-4-2 標本漢代谷紋玉璧)
圖1-4-2考古界與古玩界所說的玻璃光(或稱玻璃包漿)分兩種。一種主要見於良渚文化出土的精緻玉器上,其表面自然泛現出一層白而亮的光澤,隱約感到其光照若鑒,很有特色,因此被考古界和古玩界的一些人稱為玻璃光。另一種多見於戰漢玉器中,這些玉器選料極精,加工極細,底子極其平整,紋線精緻流暢,多出自熟練匠師之手。(見圖 1-4-3 標本春秋捲雲紋勒子 ;見圖 1-4-4 標本漢代司南佩)
圖1-4-3
圖1-4-4據說,琢成之後要以手工方式用細軟的毛皮仔細擦拭打光,具體工藝技術早已年久失傳了。這樣打光的玉器,周身都異常亮麗光澤,質感凝厚明凈,與眾不同,稱其為玻璃光,或稱為玻璃包漿。(見圖 1-4-5 標本漢代雙龍佩)
圖1-4-5
古玩界常說的玻璃包漿都是指後一種情況。凡具有玻璃包漿的玉飾,無論大小均屬精品,其價位遠高於類似的普通玉器,如今已是很難遇到。據說,有玻璃包漿的玉器十分嬌嫩,切忌與汗手接觸,否則時間一久便會失光。古人既然有這種說法,也許是經驗之談,寧可信其有而不可當其無。長期以來,由於玻璃包漿的製作工藝早已失傳,從未見過有玻璃包漿的贗品出現過。近年來有人利用加工寶石的新工藝來拋光玉器,由於碾琢得相當規矩,地子極平,連邊緣亦平如刀削,再加上新的拋光工藝,使玉器外觀呈鏡面光澤。與真品相比,它的表面新鮮淺薄,不像是古舊玉器的包漿,更像是玻璃的閃光。所以要想判斷真偽上手真正玻璃包漿古玉是必須的,如沒有見過真品,稍不注意,的確容易上當。戰漢古玉鑒定之土蝕篇 古玉久埋地下,受地土侵蝕,其表面玉質出現局部剝離的現象成土蝕。視土蝕形貌與受蝕程度的差異而有不同的名稱。表面輕淺的一層玉質剝離稱土蝕斑;更輕微的為土蝕痕,遍布周身的細小剝蝕淺坑,密集而不深,成為砂土坑,在玉器上出現的細小裂紋為土隔。以上種種統稱土蝕,或稱土蝕現象。如圖1-2-1。
圖1-2-1土隔的物理化學解釋:一些玉料由於內應力較大,久埋地下後,有部分透閃石分子就會慢慢失去其結構水。結構水逸出時要成為氣態,其體積急劇增大,從而在局部產生較大的內應力。如果失水的透閃石分子比較集中於某一部位,產生的應力與玉料原有的內應力會合成較大的作用力,足以使玉料出現微小的裂紋。隨着量子化學反應的不斷深入進行,新的應力不斷產生。該部位出現的新應力必然會集中到那條微小的裂紋上(所謂的應力集中現象),促使微裂紋伸展、延長,縫隙亦漸漸增大,這就是土隔。以土蝕而言,在高倍放大鏡下,其表面崎嶇不平,突兀而出,濃密稀疏,分布得十分自然,絕非人工斧鑿所能仿造。因此,只要見到過真正的土蝕斑,再來辨認人工偽仿的假土蝕斑就非常容易了。如圖1-2-2。
圖1-2-2土蝕仿品的鑒定:在出土古玉身上出現的諸多特徵中,以土蝕形貌最難仿造得逼真,它又是最常見的特徵。所以不論是藏家還是古玩商,都把土蝕形貌看做辨識真假古玉的識別標誌。不少人只要一看到玉器上存在土蝕現象,立即斷定它是出土古玉真品,其他一切檢查全部忘到腦後,掏錢就買。雖說上述種種形貌用人工無法仿造得逼真,但是造化之功卻威力無窮,不論是土蝕斑還是蛀孔之類土蝕形貌,在玉材的天然表面上都能找到。這就給作偽高手提供了條件。他們可以巧妙地保留住具有上述特徵的天然表面,精心設計,將其碾琢成器。再將全器做舊,讓您看不出來。這類贗品雖不多見,由於了解它的人不多,很多古玉愛好者都上過當。這類贗品大多藏在櫃檯下,不展示出來,只有當古玩商確認您十分自信可眼力不佳時,他才看準時機,悄悄塞給您。由於缺乏思想準備,心中又一直想要搜尋高古的玉器,正好見到這件玉器表面存在非常明顯的土蝕形貌,不由您不上當。所以,即使非常可靠、無法偽造的特徵,也不能只根據一個特徵就下結論,確認其為真品。其實您只要按操作步驟一步步仔細檢查,即使精心仿製的贗品也難以矇混過關,何況是這種天生子。這類贗品上最惹人注目的是那一塊有土蝕形貌的表面,其形貌的確十分古老。如果再看看它的四周,玉色雖被做舊,與這塊表面相比,仍然十分新鮮。實際上無論用什麼方法都不能使玉器的其他部位的表面出現陳舊的包漿和挺括的亮光。為了趕工,通常都用金相砂紙將其打磨得油光光的,這恰好是贗品的有力證據。如果找塊濕布把這塊古老的玉皮四周好好擦擦,很快就露出原形了。原來土蝕形貌邊上還帶有玉皮,擦乾淨後殘留的玉皮與周圍的玉料之間有一圈清晰的界線。這時任何人都可以看出來,它原來是一件天生子!(註:真品的土蝕形貌與玉表之間必然有自然態過渡,凡是有清晰界限的一律給予否定!)如圖1-2-4。
圖1-2-4玉器入土久埋以後,其表面是否受到土蝕,以及出現的土蝕形貌嚴重與否,受很多因素的影響,與第一講灰皮的情況相似,這裡不再贅述。通常情況下,土蝕斑容易發生再玉質較差的部位,或石性較明顯的部位,玉質受到損傷處也較易受蝕。而那些玉質精良者,即使入土年久,也不一定受到土蝕,或者只能出現輕淺的灰皮。意想不到的是,玉質精良的出土古玉上,常常能見到土隔。原來外表看來質地極佳的玉料,其內應力常常越大,或者說其質地較脆一些。玉器的體積越大,內應力也會較大,出現土隔的機會也會越多。這些都被考古發掘所證實。注釋:內應力1. 物體由於外因(受力、濕度變化等)而變形時,在物體內各部分之間產生相互作用的內力,以抵抗這種外因的作用,并力圖使物體從變形後的位置回復到變形前的位置。在所考察的截面某一點單位面積上的內力稱為應力。同截面垂直的稱為正應力或法嚮應力。2. 在沒有外力存在下,材料內部由於加工成型不當,溫度變化,溶劑作用等原因所產生的應力。3.內應力的取消有幾種方法:一對物體進行熱處理(只針對鋼鐵性質的工件)二是放到自然條件下進行消除。三是人工通過敲打振動等方式進行消除。內應力是在結構上無外力作用時保留於物體內部的應力沒有外力存在時,彈性物體內所保存的應力叫做內應力,它的特點是在物體內形成一個平衡的力系,即遵守靜力學條件.按性質和範圍大小可分為宏觀應力,微觀應力和超微觀應力.按引起原因可分為熱應力和組織應力.按存在時間可分為瞬時應力和殘餘應力.按作用方向可分為縱嚮應力和橫嚮應力。戰漢古玉鑒定之皮灰篇 要判斷一件玉器是否古玉真品,首選應該抓住玉器久埋地下以後必然會出現的最本質的變化,也就是說,這些變化必須是在玉器入土後才發生的。因此,玉材本身先天就存在的一切特徵均不包括在內。出土古玉上發生的種種質變現象,計有灰皮、雞骨白、土蝕斑、蛀孔、土隔、砂坑土、水沁、土氣等。玉器久埋地下,其表面的透閃石分子受到土壤和周圍殉葬物品的侵蝕,玉器表面就會發生程度不等的玉質蛻變。即其表面很薄的一層透閃石分子中,有部分分子的結構水會慢慢逸失,使其微觀結構中出現較大的空隙。或者說,這些空隙的存在,提供了更多的反射界面,可以對入射的光線產生較強的漫射,其宏觀效果就是使該處表面發白。由於失水層非常細薄,這些空隙不能把光線全部都阻擋住,大部分光線仍然可以透過去,從而使它的白色泛灰。這就是古人所說的灰皮。玉器表面出現灰皮,表示這件玉器是出土古玉真品無疑。(見圖1-1-1標本春秋玉虎)
標本1-1-1生坑態古玉表面,經常可以看到一層灰白色的東西,這就是灰皮,如圖1-1-1所示。用手仔細撫摸,並無任何異常。用放大鏡細察,該處玉質微微泛白,已不及其周圍玉質明凈光亮。泛白的部位相當自然,灰皮的分布時疏時密,似有似無,既找不到它的分布規律,亦看不出它有任何清晰的界限。(見圖1-1-2標本春秋玉虎)
標本1-1-2真正的灰皮在高倍放大鏡下觀察時,白而不灰(因為焦距已對準灰皮了,只能看到表面的灰皮而看不到透過的光線),稀疏地散布着,並不密集成片。雖然用肉眼看一片白茫茫的,似乎全是灰皮,在高倍放大鏡下仍然可以看到灰皮是稀疏的,不能把地張全部遮住。點點斑斑的灰皮完全像是自己長出來的一樣,絕沒有人工布置、故意製作的痕迹。這是區分真假灰皮的重要標誌。為了取得經驗,最好找一件有灰皮的出土古玉真品,勤加觀察,以取得第一手的經驗。(見圖1-1-3、1-1-4 標本春秋玉虎)
標本1-1-3
標本1-1-4戰漢古玉鑒定工藝篇 戰漢玉器微觀工藝痕迹標本匯總
標本8-1:漢代青黃玉土沁灰皮罩堊拉絲鏤空雕團身龍形玉佩(局部)
標本8-2:漢代老山白玉芙蓉白地團身夔龍佩(局部)
標本8-3:漢代凝脂白玉三彩沁高浮雕雙螭紋雞心佩(局部)
標本8-4:戰國水晶雕獸面紋玉佩(局部)
標本8-5:戰國老山白玉雙面滿工龍紋出郭玉虎紋璧(局部)
標本8-6:漢代龍鳳紋雞心佩(局部)
標本8-7:漢代凝脂白玉三彩沁高浮雕雙螭紋雞心佩(局部)
標本8-8:戰國凝脂白玉老土黃沁浮雕龍騰四海紋精工子辰璧(局部)
標本8-9:戰國黃玉老土沁雙面滿工龍紋玉璧(局部)
標本8-10:漢代凝脂白玉鐵紅罩堊滿工谷紋雙箍團龍玉勒(局部)
標本8-11:漢代凝脂白玉鐵紅罩堊滿工谷紋雙箍團龍玉勒(局部)
標本8-12:戰國老山白玉老土黃沁紐絲紋雙環玉佩(局部)
標本8-13:戰國黃玉老土沁雙面滿工龍紋玉璧(局部)
標本8-14:戰國老山白玉雙面滿工龍紋玉璧(局部)
標本8-15:漢代凝脂白玉秋葵黃地冰裂紋浮雕狩獵圖谷璧(局部)
長按關注時代收藏網公眾號(ID:sdsc2004) 古玩藝術品的鑒定、收藏、雙向交易服務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