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在筆墨建構中的作用
意象在筆墨建構中的作用
“意象理論”在中國起源很早,《周易·繫辭》中就有“觀物取象”“立象以盡意”之說。此中之象指卦象符號,屬於哲學範疇,而後藝術將其引申,“立象以盡意”的原則未變,但“象”已非卦象,不是抽象符號,而是具體可感的物象。“意象”在中國古代文論中是極為重要的概念,古人以為“意”是內在難以名狀的心源,“象”是外在的具體的物象;“意”源於內心並藉助於“象”來表達,“象”則實為“意”之寄託。
湯勝天作品
中國傳統詩論中論“意象”為寓情於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藝術處理技巧,在繪畫藝術中“意象”也是如此。藝術創作過程是觀察、感受、醞釀、表達的過程,是對生活的主觀再現過程。作者對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將之寄託給一個所選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種感情色彩,並製造出一個特定的藝術空間,使觀者能根據這個藝術空間體味藝術家的所見所感,並可實現二次審美,在還原藝術家情感的基礎上滲透自己的感情色彩。
湯勝天作品
在國畫的筆墨建構中,“意象”內外兼備,即是筆墨融合所現的形象,也是筆墨之象所追求的結果。“意象”於筆墨構建的外在意義在於“象”,通常是指畫家通過主觀改造後所呈現出的“自然之象”或“社會之象”,即取自自然與社會的藉以寄託情思的人像、物象與場景。如元代王冕所繪的墨梅,其梅取梅花之形,其“象”即來自於“自然意象”;東晉顧愷之所繪人物之象與生活場景,即是取自“社會之象”。“意象”於筆墨構建的內在意義則在於於“意”,“意”即情、心與神,是藝術家需借筆墨之象所表達的情感、心態與神思。
湯勝天作品
即王夫之所說的“會景而生心,體物而得神,則自有靈通之句,參化工之妙。”;王國維所謂的“一切景語皆情語”;如王冕“墨梅借梅形墨色”所表達的終日研於書畫而“吾家洗硯池邊樹,朵朵花開淡墨痕。”的追求,對“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之孤傲高潔之品格的嚮往。亦如顧愷之在金陵瓦棺寺所繪的維摩詰像,以“清羸示病之容,憑几忘言之狀”摹寫出維摩詰病中依舊堅持與人對談傳教而全忘病痛的聖人之態。國畫筆墨建構移情於景,存心於物,凝神於形,寓意於象,故“意象”在筆墨構建中,既為“外在之象”而又存“內在之意”,既是筆墨建構之象的來源,亦為筆墨之建構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