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關金捲尺寸看收藏市場興衰及發展趨勢
從關金捲尺寸看收藏市場興衰及發展趨勢在整個收藏大市中,隨着收藏界風起雲湧,很多藏品起伏有差,而其中升值最快的、升值幅度最大的品種之一便是錢幣。民國紙幣因問世時間較長,且其品種 和版別又非常複雜,是以市場流通頗多。因民國時期特殊的歷史原因,民國紙幣的收藏價值與其面額高低多半關係不大,反而從尺寸上能看出增值端倪。
民國關金券便是如此,所謂關金券,本是國民黨政府專供進口關稅所使用的一種貨幣,是“海關金單位兌換券”的簡稱,以中央銀行名義發行。關金券為國民 黨統治時期中國海關收稅的計算單位。原來海關收稅為銀兩,1929年世界銀價大落,影響關稅收入。政府於1930年1月決定徵收金幣,以值0.601866克純金為單位作標準計算,稱“海關金單位”,合美元0.40元。1931年5月中央銀行發行關金兌換券,作為繳納關稅之用。期間正式發行 的關金券種類有47種,未發行的有4種。
民國關金券相對歷史時間較短,存世量很大,雖然沒有法幣泛濫,但一定程度上並沒有達到藏友預期的價值。常常有藏友拿着一張民國三十六年的“兩千 元”、“一萬元”、“五十萬”的關金券詢問值不值得收藏,現在值多少錢等。其實在眾多收藏門類中,錢幣無疑是最可靠的保值品。因為與其他收藏品不同,錢幣 首先是硬通貨,有基本的價值和面值存在,再加上它還具有一定的文物、歷史價值,因而成為投資者認購的首選。所以,對待第一類問題,往往可以得到肯定的回 答。但究竟值多少錢,這要看錢幣本身的歷史價值、存世量和供求關係。很顯然,關金券在前幾年一張民國十九年的“壹佰元”紙幣大約數千元,但如今受經濟形勢 影響也不過剛過千元。而且越到民國後期,面額越大,反而越不值錢,比如民國三十六年的“兩千元”紙幣如今不過幾十元一枚,差別很大。
可見,收藏關金券跟其本身的面額沒有多大關係,通過觀察形形色色的關金券,筆者發現,關金券的尺寸大小反映了民國政府的興衰。簡而言之,發行之初, 關金券面額較小,但尺幅較大;發行後期,關金券面額變大,但尺幅較小。比如民國十九年的“壹佰元”關金券,長約26厘米;而民國三十六年的“兩千元”關金 券,長約20厘米。這不光體現在紙幣的尺幅上,其印刷水平和紙張材質也有很大差別,這也就是其收藏價值天壤之別的原因。
國民政府共發行了47種關金券,其圖案比較統一:正面為孫中山像,背面為銀行大廈,印有上海地名,並且均為正背雙面印刷號碼。除有一種 為橫式外,其餘全部採用直型。由於印製規格統一,幣面上均標有關金二字易於識別,獨立成體系,除了少數幾種以外,很易於收集。單張的關金券並不值多少錢, 但收集全套在一起其價值依然不菲。將這些關金券擺放在一起,能夠深刻反映出當時的政治、經濟、歷史情況,從民國十九年到民國三十六年,從最初的“壹佰元” 到後期的“五十萬元”,尺寸也由“26厘米”縮水為“15厘米”,從尺寸上確實可以看出關金券的通貨膨脹,也能看出民國政府的衰亡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