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殘得福德古董、比如漢代的漢剫在清代是天價
在漢以前的玉器中,有一種工藝缺陷曾經特別受到清代、民國高古玉收藏者的青睞,這就是漢剫。所謂“漢剫”,其實就是在玉料開片過程中,大概是由於解玉砂偶然的顆粒稍大,導致了玉料平面出現了較深的凹痕,或者由於開片時起鋸片作用的繩子規格出現了變化,而導致了料面出現了台階一樣的線形鋸痕。
戰國龍形背面 戰國龍形佩局部
這種痕迹由於對玉料的局部吃進較深,如果打磨平整,一來會投入大量的人力,二來會將玉料磨得很薄,所以一般的處理方式是將帶有漢剫的玉料琢成一面工的隨葬玉器,我們可以見到的出土玉器如1978年湖北出土的戰國時期曾侯乙墓,出土了一件雙龍玉璧,在素麵上就有一條橫貫左右的直線漢劇;同墓出土的另一件幡龍飾,也有一條左右貫通的台階形漢剫,下面的這件戰國時期龍形佩背面的台階形漢剫,直線橫貫左右,台階處稜角鋒利硬朗,具有典型的戰國風格。
良渚文化 神人獸面紋玉璧 成交價格:418萬 成交時間:2011年
1988年山西太原金勝村春秋墓中出土了一件半成品玉環,上面就有一條很深的“V”形漢剫(見下圖)。前兩件帶有漢剫的戰國龍形飾都是出現在素麵之上,這一件春秋玉環是一件半成品器,紋飾僅雕了一小部分就扔到墓中,說明了帶有漢剫的玉器在當時都是“廢物利用”地作為隨葬器,而不會作為裝飾器。帶有漢剫的古玉存世量很少,從製作的角度上看,是一種品相瑕疵;如果從收藏規律上看,則正符合了物稀為貴的原則,在20世紀初的清末民國時期,曾有一度廣受古玉藏家的追捧,帶有漢剫的古玉身價因此有着大幅度地提高,更有甚者競然到了非漢剫古玉不藏的極端地步,以至於清末民初出現的三代古玉仿品中,故意製成帶有破壞性的漢剫,只是由於真正見到漢制實物的人較少,作出的漢剫什麼樣的都有,導致了現在觀察那一時期的仿古玉器,有些不知所云。
春秋晚期玉環上的漢剫漢剷作為一種原始工藝下的加工缺陷,並不帶有另一種審美意義上的美感。在瓷器的製造上,有兩種帶有工藝瑕破的品種“因殘得福”地戛然鵲起,一躍而成為名品:一是帶有大面積開片片紋的哥窯瓷,瓷器表面的開片是瓷器出窯後,胎體與釉面的收縮率不一致而導致的釉面開裂,本來是殘次品,但是開片後使得釉面產生了一種純天然形成的自然紋飾,產生了哥窯的獨造的紋飾特徵;二是清代的綠郎窯,清代的名品郎窯紅是以銅為著色劑,燒成的顏色應該是如牛血初凝的紅色,如果在窯中的氧還原不好,就會燒成蘋果綠色,稱為“綠郎窯”。
清康熙 郎窯綠釉觀音尊 成交價格:138萬 成交時間:2015年
“綠郎窯”在當時是要就地銷毀,不得流傳,所以現在的北京故宮博物院沒有舊藏。“綠郎窯”的顏色純正,製作工藝與郎窯紅的質量相同而存世量則比郎窯紅稀少,其珍貴程度並不亞於郎窯紅。
清康熙 郎窯紅釉長頸膽瓶 成交價格:230萬
漢剫的審美價值與哥窯、郎綠紅沒有可比性,完全是在收藏規律下的病態心理追求,所以現在的古玉收藏,已經完全摒棄了這種追捧。值得一提的是,漢剫雖然稱之為“漢”,但是出現的時段是在漢以前的玉器中,漢以後的玉器就不再有漢剫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