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及現在香爐的鼻祖——博山爐
古代及現在香爐的鼻祖——博山爐歷經千年的中國香文化能夠流傳至今,真正記載其各階段發展狀況的標誌是各個歷史朝代使用的香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被稱為鼻祖的,是漢代的博山爐。
博山爐盛行於兩漢與魏晉時期。據史料介紹,西漢之前,人們使用茅香,即將薰香草或蕙草放置在豆式香爐中直接點燃,雖然香氣馥郁,但煙火氣很大。到了西漢初期,漢武帝之前,已經有了許多專用於焚香的香爐,在南越(今兩廣地區),熏香的風氣更盛。但所用香爐造型仍舊大都非常簡單。
相傳,漢武帝嗜好熏香,也信奉道教。道家傳說東方海上有仙山名曰“博山”。漢武帝即遣人專門模擬傳說中博山的景象製作了一類造型特殊的香爐——博山爐。
初期的博山爐大都是銅爐,也有以鎏金或錯金(錯金是金銀鑲嵌的一種工藝)裝飾的高檔器物。博山爐設有爐蓋,並且高聳峻峭,雕鏤成起伏的山巒之形,山間雕有青龍、白虎、玄武、朱雀等靈禽瑞獸,還有各種神仙人物,以模擬神仙傳說故事。下設承盤,貯有熱水(蘭湯),潤氣蒸香,亦象徵東海。當於爐腹內焚香時,裊裊香煙從層層鏤空的山形中高低散出,繚繞於爐體四周,加之水氣的蒸騰,宛如雲霧盤繞海上仙山,呈現極為生動的山海之象。
博山爐工藝之繁,遠遠超過後來出現的五足或三足香爐。北宋考古學者呂大臨《考古圖》記載:“香爐像海中博山,下盤貯湯使潤氣蒸香,以像海之四環。”
武帝之後,博山爐依然十分流行。據載,漢宣帝時的博山爐上還刻有劉向作的銘文:“嘉此王氣,嶄岩若山;上貫太華,承以銅盤;中有蘭綺,朱火青煙。”據《西京雜記》記載,漢成帝時,長安著名工匠丁緩,就曾製作了極為精巧的九層博山爐,鏤以奇禽異獸,“窮諸靈異,皆自然運動”(丁緩還作出了更為著名的放在被褥里用的“被中香爐”,其原理與現代航空陀螺上的萬向支架完全相同)。
後來,這種爐蓋高聳如山的博山爐逐漸演變成香爐的一個固定類型。後世歷代都有仿製,並各有變化,留下了各式各樣的博山爐。雖然在博山爐之前已經有了熏爐,但都不象博山爐那樣特點明確,使用廣泛,影響久遠,所以人們也常將博山爐推為香爐的鼻祖,並常把“博山”、“博山爐”用作香爐的代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