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收藏家在未來十年將被資本家替代
傳統收藏家在未來十年將被資本家替代未來10年,藝術金融,是將藝術品轉化為金融工具,以金融資產納入個人和機構的理財方式。其主要形式有:
1、藝術品產權交易;
2、藝術基金;
3、藝術銀行與信託;
4、藝術品按揭與抵押;
5、藝術品租賃等。
目前佔市場主流的是證券化的藝術品產權交易和私募化的藝術基金。
為什麼金融會“愛”上藝術?
首先是“投資環境變了”,股市不景氣、房產增幅停滯,除了股市、房產,藝術品是最安全的投資避險工具,大量熱錢與財富人群湧進藝術品市場。其次是“參與群體變了”,收藏變成投資,買藝術品和煤老闆買樓沒有區別。
市場上引領風騷的不再是傳統藏家,而是呼風喚雨的金融資本。中國真正意義的藏家本來就微乎其微,新的財富階層又把僅存的行家擠走了,行家如果手上貨全賣掉了,也就出局了。傳統收藏群體加速衰減,注重投資效益的群體越來越龐大,資本大佬和熱錢已成為市場主角。
藝術品資產適合慈善和遺產傳承安排。富人具有巨額的財富,其社會責任和未來家族的遺產安排是無法迴避的問題。藝術品資產由於其隱蔽性和價格的難以確定性,成為富人在資產配置中稅收籌劃和代際傳承的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現在流行這樣一句話,就是錢多了就不是自己的了。收藏圈也有這樣一句話,那就是收藏到了一定的程度,就不是為自己收藏了,而是為社會、為國家收藏。
收藏的成就不完全在於藏品的數量多少和價值高低,還在於藏家的精神和品格。藏家以個人之資金,盡畢生之精力,日積月累,聚沙成塔,給自己、給後輩、給國家留下一筆寶貴的精神物質財富。既彌補了國家文博部門的不足,保護了歷史,又為館藏文物增加了來源。
著名收藏家馬未都等均辦起了私人博物館,將本屬於自己個人的藏品讓社會共享。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
每個時代,都會有那個時代獨屬的烙印。作為歷史洪流中的投資者而言,以史觀的視角審視一切,讀懂時代,讀懂當下,找尋規律,抓住機會,才能穩站時代的潮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