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看看文獻記載的哥窯到底有木有金絲鐵線
來看看文獻記載的哥窯到底有木有金絲鐵線最早記載哥窯有“淺白斷紋”的古文獻是明代陸深的《春雨堂隨筆》,其中有:“哥窯淺白斷紋,號百圾碎。宋時有章生一、生二兄弟,皆處州人,主龍泉之琉田窯。生二所陶青器,純粹如美玉,為世所貴,即官窯之類。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窯。”
最早記載窯器的“金絲鐵線”古文獻可能是清代無名氏的《南窯筆記》,在手抄本的《南窯筆記》中誤將“官窯”記述為“觀窯”:“觀窯,出杭州鳳凰山下,宋大觀年間命閹官專督,故名修內司(筆者註:大名鼎鼎的宋代“修內司”原來是閹官們的工作單位)。紫骨青釉出於汝窯,有月白色、粉青色,紋片有名金絲鐵線、蟹爪諸紋者,多瓶、尊、玩器,獨少碗、碟之屬,釉澤肥厚,內泛紅色為佳。今仿觀窯咸用砧子瑪瑙等料配之里樂釉為之,亦可混真,但紋片久則零斷碎爛,不堪氣味,與古遠甚,骨子則用白石紅土為上。”
從以上兩個古文獻看,鑒定瓷器宋代哥窯的開片不是“金絲鐵線”,而是“淺白斷紋”。《南窯筆記》雖然有“金絲鐵線”的記述,但說的是杭州的修內司官窯。因此,有關哥窯具有“金絲鐵線”特徵之說可能是清代後古董界對“傳世哥窯”特徵的總結性看法(註:“傳世哥窯”極可能是宋代以後的窯器),後來就演變成了宋代哥窯的必備特徵,併流傳至今。